编者按
由衡阳市纪委监委编纂的《廉洁时空50张衡阳面孔》一书,精选自汉唐以来至近现代衡阳历史上的清官廉吏50人,用近30万字忠实还原这些优秀人物的廉洁故事,以平实、朴素、凝练的语言,客观反映了植根于衡阳大地悠久的廉洁文化。近期,“清廉衡南”专栏,将为您讲述《廉洁时空50张衡阳面孔》书中的故事。
罗荣桓(1902—1963),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(今属衡东县),毕业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,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,无产阶级革命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,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之一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历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、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、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、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等职。
▲罗荣桓
罗荣桓: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
罗荣桓一生廉洁自律,从严要求家人,始终保持劳动人民和普通一兵的本色。毛泽东评价他:罗荣桓是个老实人。邓小平评价他:罗荣桓是个厚道人。叶剑英评价他:人类庄严一典型。
罗荣桓对自己始终做到“克己奉公”。在井冈山上,风餐露宿、曲肱而枕是家常便饭。中央根据地内的祠堂、庙宇、草棚、茅舍,长征路上藏民的牛屎房,陕北的窑洞,沂蒙山的庄稼院,他都住过,从不嫌房子小、设施简。
罗荣桓长期身体不好,但从不搞特殊化。一次,他从医院回来,发现家里多了四张躺椅,就问秘书:“哪里来的躺椅呀?”秘书回答:“总后(原总后勤部)送来的。”“给钱了吗?”“没有。”他一听没付钱马上要秘书退回去。秘书解释说:“总后的首长说,因为您有病,办完公好靠着休息休息。”他说:“乱弹琴!我一个人害病,用得着四张躺椅吗?都给我搬回去!”秘书很为难,不想去退。他最后说:“不退也成,一定要照原价给钱,用我的薪金。”照价付钱以后,躺椅才留了下来。
罗荣桓把公和私分得特别清。有一次,他到政治学院去,院务部的干部让司机带回一小包学院自己栽培的蘑菇,想让首长尝尝鲜。罗荣桓吃饭时看到了蘑菇,问是从哪里弄来的,家里人如实告知。为这件事,他专门向秘书交代,让他教育司机、警卫员等工作人员,今后外出绝对不允许接受别人送的任何东西。
罗荣桓对亲友始终坚持不徇私情。他关爱亲友,有尺有度,丝毫不滥用感情办事,处理问题讲原则、顾大局,不谋私利、不搞特殊。衡山解放以后,罗荣桓考虑到定会有许多亲友来找他,其中很可能有人以为他当了大官,来向他谋个一官半职或提出其他不切实际的要求。因此,在1949年11月间,他打电话给刚刚到职的衡阳铁路局局长郭维城,说:“衡阳是我的家乡。会有很多人想通过你上北京来找我。你要做工作,劝他们不要到北京来。不能让他们免费坐火车。”不久,果然有一些人以罗荣桓亲戚的名义找郭维城,要求免票乘车进京,都被郭维城一一婉言谢绝。
罗荣桓留在湖南老家的女儿罗玉英,20多年没有见过父亲。1949年底,她听说爸爸“当了大官”,就提笔写了封信。罗荣桓回信教育她说:“你爸爸20余年来是在为人民服务,已成终身职业,而不会如你想的是在做官,更没有财可发。你爸爸的生活,除享受国家规定之待遇外,一无所有……不能对我有其他依靠。”
罗荣桓对子女始终要求“不能忘本”。生活中的罗荣桓爱读书、喜书法,不抽烟,也不喝酒。他常常会通过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来告诫子女,教育他们作为干部子女“不能忘本”。
——节选自《廉洁时空50张衡阳面孔》
来源: 衡南县融媒体中心
编辑:邓敏
本文链接:https://wap.hnxrmt.com/content/2022/04/12/11112174.html